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院长话发展】人文与管理学院胡鸿: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 努力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阅读次数:905创建部门:宣传部发布时间:2017-12-15

人文与管理学院院长 胡 鸿

  

    人文与管理学院建院十周年、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面临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面向我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教学研究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梦”的新目标,人文与管理学院将认真研判新形势,分析新困难采取新举措,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为实现学院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新时代的新要求

    贯彻落实十大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要深刻理解十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目标实施“深化教育改革”的新途径。我们要充分认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是学校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尺。我们要深刻理解人文与管理学院“皖医大学梦”中的作用和机遇,把十大的政治动力和学院十年建设成就的精神动力结合起来,抢抓机遇,苦练内功,夯实基础,走特色发展之路、可持续内涵式发展之路。学院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十三五”规划,梳理出社会和学校对我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要求:
  1.学科专业优势要凸显,核心竞争力增强。稳定学科专业规模,凸显医事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和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方向在安徽省的特色和优势地位医学的基础学科对上述专业学科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医学知识融入非医专业培养有鲜明特色;辅修专业更具吸引力;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奠定皖医“大学梦”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学的四大学科基础
  2.人才培养有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要提升。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强实践教学,全面推进与实习基地深度合作,加快建立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人才培养取得新突破;师德师风不断改进,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氛围更加浓郁,教风、学风不断改进,就业率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3.协同创新有成果,服务地方能力增强。充分利用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其他科研平台,利用法学、心理、管理和保险专业知识,主动服务芜湖市周边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建立相关“智库”,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培育相关服务平台。
  二、新奋进的前期基础

经过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才基础、专业基础、学科基础物质基础

1.师资队伍初步建成全院教职工48位专职教师中,有4名教授,9名副教授;博士12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
   
2.专业设置日趋合理2011年恢复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2012年保险学专业获批招生。心理、公管、法学、保险学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达800多人。期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辅修专业。
   
3.学科特色开始显现“十二五”期间,硕士点在原有生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三个学术学位硕士点基础上,2010年顺利获得了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增生物物理学学术学位硕士点2014年获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
   
生理学成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成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生物学获批第三批校级一级重点扶持学科。医学心理学为省级精品课程生理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省级MOOC示范课程。
   
2013年,获批了省级重点人文基地,实现了我校省级人文建设平台的新突破。心理学科与生理学科、神经科学相结合的特色开始凸显,为我校医学学科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引领。

    法学学科以医事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特色,2012年获批安徽省“医事型卓越法律培养计划”,2013年获批安徽省法学特色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以卫生事业管理为核心,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公管专业列入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项目。保险学专业以医疗保险为学科特色,专注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获得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同时获得安徽省提升计划的支持。
   
心理学专业以应用型心理人才培养为特色,以双硕士点、基地、校级重点学科为支撑,获得2016年安徽省特色专业项目
   
4.科研水平日臻提升“十二五”期间,我院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6项,院级科研项目24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7项,出版专著教材及丛书70部,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6篇,二类以上25篇。
   
5.教学实力日益增强“十二五”期间,我院有计划、有重点地派出学术骨干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总计200余人次。中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7项,获得全国高校(医学类)首届微课比赛一、二等奖各一项;省第二届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二等奖一项;省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比赛二等奖1项;校青年教师讲课、板书比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6.人才培养质量日渐提升“十二五”期间,我院学生国家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0项;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慧城市”国赛三等奖1项,第二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金融操盘手”比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8人;获安徽省第五届挑战杯比赛二等奖1项,市校级各类比赛获奖多项;在省未来律师辩论赛中两次挺进八强,两名同学获得“优秀辩手”荣誉称号学院团委组建的志愿者服务队,3次获得校五星品牌。
   
生理学重点学科“启明星”小组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培养对象涉及人管、临床、麻醉9个专业;“十二五”期间学生获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1项;发表期刊论文16篇;国家级和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26篇;直接推荐北大博士生1名、中科大硕博连读1名、英国硕士生半年转博士生1名。

7.社会服务日见成效发挥人文基地在该学科领域的引领作用,应邀为社会行业主讲应用心理学报告、讲座和辅导50场以上;心理咨询1000人次,“江南心理网”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普及和专业服务。

“法律诊所”为在校师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假期法律实践团队进社区宣传法律,1人受聘为芜湖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专家。
   
成功开展医院院长论坛、举办西藏公立医院院长培训班;承担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论证工作,承担芜湖市卫生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的决策咨询服务公立医院评价体系构建的调查、论证工作,开展医院管理类学术讲座80余场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夯实基础的时期,是学校党政坚强领导、其他部门大力支持和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应该指出的是,我院的内涵发展是新阶段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当前我院的主要矛盾是师生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期待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有学科发展不平衡;专业发展不平衡;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发展不平衡;主修专业和辅修专业发展的不平衡;理论教学水平和社会科学的实验教学水平的不平衡;高层次的师资总量发展不充分;等等。加上学校机构改革和校区规划利用,我院将在2018年底整体搬迁至老校区,在地域上和学校有一定的距离,势必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为此,教职工统一思想,团结和谐,苦练内功,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切实解决上述问题,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三、努力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1.立德树人为统领。大学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即将肩负继往开来的重任。实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人才。
  2.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是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推动力学院将以审核性评估为契机,进一步从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教学第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制订、完善并实施评选办法和政策措施,以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教学秩序的稳定与加强。第二,以项目结题和项目申报为契机,狠抓质量工程建设和质量工程项目按期结题,以项目结题求质量,以项目申报促成效。第三,全面推动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与转化,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力求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对接。第三,加强学院教学督导工作。第四,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学院四个专业在老校区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实训场所和实验室,严格按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落实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验课程。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提升就业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以科学研究为关键。科学研究是学院建设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一,落实校科技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加强学术规范;第二,组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要加大力度申报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争取各类科研经费,同时我院也将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尽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便利措施;第三,争取多举办全国性或地区性学术会议,会聚国内同行对学科前沿问题进行研讨,深入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科研成果和经验;第四,进一步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沙龙等,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教师交流学术信息、沟通教师间的感情、增强学院凝聚力。第五,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专业化、充满活力和敢于创新的学术研究团队。同时在教学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储备上,坚持发现一个引进一个的政策,真正做到宁缺毋滥。

    4.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国家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当增加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努力提升办学层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以辅修专业为辅,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5.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师资队伍培养工程。坚持以内培为主,加大柔性引智力度,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学科专业发展急需的优秀博士;实施“青蓝工程”、“创新团队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为中青年教师学术发展创造条件,尽可能地选派教师参加各类青年教师海外研修培训项目、访问学者。
  6.以实践教育为基石。实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整体搬迁至老校区的契机,实施实践教学深化工程。建设好能够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社会科学的实验教学案例库;制定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规程;科学规范地开展社会科学的相关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制定的未来五年规划,思源致远,我们重任在肩继往开来,我们信心满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教学研究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