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院长话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军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续谱新篇

阅读次数:1915创建部门: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1-22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王 军  

   

    告别2017,迎来2018,在校“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下,在校第八次党代会绘就的“实现教学研究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梦”的愿景中,新的历史坐标系为我们展开了无限的机遇,也带来了深度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学院将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贯彻“五大发展导向”,推进“五大发展战略”,固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发挥在学校“大思政”格局构建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薪火相传人文底蕴,经年积淀厚植根基
  
(一)人文文化底蕴沿革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最早是自皖南医学院办学初期的马列主义教研组发展而来,1978年正式成立政治理论教研室1982年学校又成立了德育教研室,1985年政治理论教研室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1999马列、德育两个教研室合并成立社科部,2011年应国家教育部要求成立思政部。2016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从此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多年以来,历经风风雨雨,代代传承“立德树人”的宗旨,秉持“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与“徽文化”、“医学人文”等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徽派文化”、“大学生青年文化”、 “医学伦理与法律文化”四个主要文化研究群。人文底蕴的历史积淀,成为学院未来发展的深厚根基与不竭动力。
  
(二)学科建设带动科研提升
   
2016年,在学校的关怀和支持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重点扶持学科” 批准设立,同时成立“德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加大对思政理论课的重点建设。在“学科引院”的带动和影响下,学院依托四门思政主干课程,凝练了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文化研究”、“近现代我国铁路强国理论及其实践问题研究”为特色的四个研究方向。近5年来,专兼职教师主持各类研究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基金项目2项,实现学校文科领域的历史性突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4项,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3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一类Medline论文6篇,二类CSSCI论文9篇,出版专著、教辅、教材10余部。
  
(三)教学实力崭露头角
   
加强思政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致力于“质量立院”,提升教学水平与内涵:2016-2017年间荣获国家级教学比赛奖励1项、省级教学比赛奖励3项,均打破了本校教师参加全国、全省思政课比赛的历史记录。
   
2015-2016年期间,学院申报获批3项安徽省教育厅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以此为抓手,以基础性保障项目为基石,以校级精品课程为羽翼,系统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形成了在全省都颇具特色的“三三三”教学体系模式,融理论与实践、网上与线下、第一第二与第三课堂、集中与分散为一体。特别是倾力打造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践行“课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双轮驱动,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实现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标准》中“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的高难度要求。
  
(四)人才建设初见成效
   
“人才兴院”为引领,积极推进“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人才计划和团队建设目标,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专职教师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拥有博士(包括在读)1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优秀人才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坛新秀2人,校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开拓奋进的人才师资队伍。
    、立足新时代,树立新目标
   
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紧扣“五个度”,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了“三地”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基地、推出科研精品的学术高地和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阵地。
  
(一)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基地
   
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育人,围绕学校十三五规划,学院将以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为抓手,整体推进思政理论课综合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推出科研精品的学术高地
   
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尺度。应以重点扶持学科和研究中心等为依托,结合实践新经验和科学发展新成果,不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学院成为科学研究的殿堂、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此要营造浓郁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项目,在提高申报数量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精品。
  
(三)引领社会进步的思想阵地
   
宣传教育不仅要面向学校,而且要面向社会,旗帜鲜明地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为国家和社会奉献思想和智慧。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应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前沿,还应该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镇。应拓展服务社会领域,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人民幸福著书立说,为民族振兴建言献策,为社会文明传承创新,为国家富强运筹韬略。
   
三、落实五步新举措,实现跨越新发展
  
(一)以创新为导向,实施“两结合,四融入”,把牢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主渠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不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肩负的特定政治文化教育功能。学院实施“两结合,三融入”的举措,构成工作的亮点所在。所谓“两结合”,即针对医科院校的实际和医学生的特点,在思政理论课中将“党建廉政文化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进而形成“三融入”:1、将党建廉政文化建设切实融入教学,包涵“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2、融入科研和教研,出台激励性文件与措施,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教研活动。3、切实融入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话语权,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以特色为导向,推进学科建设彰显优势
   
以学科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扶持学科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加强与其他学院的联合,寻求学科新的增长点,以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为下一步创建省级重点学科打下扎实根基。十三五期间,争取硕士点建设实现突破,把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要奋斗目标,努力建设成“有医学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加强德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协同研究中心建设,立足自身优势,从前瞻性、先进性、前沿性进一步提升发展方向,争取建成本校第二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持续加强四个主要文化研究群的建设,构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文化体系,将来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教育品牌。 
   
(三)以应用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
   
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名师工作室、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建设工作。在目前已有三个“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未来在条件可以的情况下,力争将工作室数目扩展申报到五个,实现五门思政课程全覆盖。并以此为依托,积极贯彻十九大精神,精心打造五个“思政理论课名师示范课堂”,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十三五期间,加大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力度,力争首先实现四门主干课全覆盖,并为下一步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夯实基础。继续深化“三三三制”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教辅,特别要致力推出四门主干课程的案例教学辅导教材,形成一个系列,在全省奠定先期制高点。同时进一步凝练教学成果,争取实现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四)以开放为导向,建好人才主力军,不断提高队伍创新能力和工作水平
   
落实“六大人才工程”,外引内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首先要改变过去进人不论学科背景、不问专业研究方向、无规划无导向的状况,严格按照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和教学规模的实际需求,重点引进青年博士为主的人才,并注重年龄梯队的配备、职称层次的合理,力争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次对外加大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智,力争引进2~3名研究方向符合、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学科带头人或高层次人才,推动学院高端建设。其三是加强内部人才培育,通过政策倾斜和扶持,持续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目前学院的博士占比已达50%,争取在“十三五”末使博士人数进一步达到70%以上,渐次实现中青年专职教师全员博士化。其四是加强团队建设,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努力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有较强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成为提升学院层次水平的重要依靠力量。其五积极鼓励国内外访学和进修,支持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及中短期培训;倡导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名师讲座、观摩教学和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等,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
  
(五)以协同为导向,推动“大思政”格局建构,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积极投身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与党政工团和各方力量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课程思政”、“队伍思政”中为全校师生发挥咨询建议、拉杆推动、学理支撑的作用,共同致力于健全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在这其中,守好责任田,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强化教学秩序,确保“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凸显其教化育人功能,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
   
传医道,育杏林英才;正三观,树国家栋梁。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强化责任,整体推进,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努力开创思政理论课建设新局面,为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夯实思想基础和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