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礼敬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话端午

阅读次数:2072创建部门:宣传部发布时间:2018-06-15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在代代相传的浓郁习俗中消灾避疫、祝福祈丰、追思先贤,感受节日的丰富内涵与生命活力。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为开始之意,每月之五日皆可称端五,而农历五月又称“午月”,故五月端五又作“端午”。端午节还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的五月初五,已是仲夏,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温逐渐升高,毒虫、疾病开始活跃。远在上古之时,先民就开始有意识采取各种措施、举行各种活动,驱毒避邪,祈求健康、丰收。大约在汉晋之际,过端午已经成为普遍的风气。到了唐、宋两朝,各种活动内容仪式完全定型,端午成为朝野同欢的国家节庆。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据考证,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最广、最得人心的是屈原说。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相传古时人们龙舟竞渡、投粽入江,都与营救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得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闻讯后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文化】

  端午节之所以历经2000多年经久不衰,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屈原和伍子胥的爱国文化、曹娥的孝道文化,这些恰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屈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对信念的热忱追求、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及崇高的品格,令天地动容,教万人敬仰,历经几千年沧桑,早已成为国人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

  我国各地也都有过端午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比武,荡秋千,饮用雄黄酒等等。端午节的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既饱含人们驱病驱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带来别样的节日乐趣和体验。

包粽子划龙舟
包粽子赛龙舟
悬挂艾草

悬挂艾草挂钟馗像

  端午节里有粽香,端午节里有家国。每一次的端午祭奠和纪念,都是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再一次凝结,更是对民族气节和精神品格的再一次沉淀。在端午节中涵养我们的家国情怀,这既是端午节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侯东晓/供稿 邹莹/审)

注:部分文字资料引自《人民日报》、光明网、人民网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