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四有”好老师】年四辉:厚德笃行仁爱奉献

阅读次数:4092创建部门:宣传部发布时间:2015-09-16


点击查看原图


厚德笃行  仁爱奉献

——记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青年教师年四辉


    年四辉,男,中共党员,皖南医学院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他是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大哥”,是同事眼中的“热心人”。年四辉热心公益,虽然只有37岁,但他却是一名有着十八年无偿献血史的志愿者,曾入选2012年度安徽省教育新闻人物、获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安徽省“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他治学严谨,曾指导学生在省、市、校等各类比赛中频获佳绩,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无偿献血,热心公益

    1997年的一天,18岁的年四辉在合肥街头偶然看见采血车,他毫不犹豫地登上采血车,献出了生命中的第一个“200CC”,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先后在合肥、昆明、南京、芜湖等城市参加无偿献血。截止目前,他已献血9000余毫升。如果按救助一个病人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计算,他所献的血液能够救活10位病人。
   
“献血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给别人带来生的希望,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去做呢?”怀着这样朴实的想法,年四辉每年坚持献血1-2次,他还在芜湖市中心血站登记备案,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进行应急献血。2009年8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妇产科一名孕妇难产,急需要B型血小板;2010年3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科一名孩子动手术,急需B型血……只要接到血站的求助电话,年四辉总会停下手中工作,立即赶往血站献血。年四辉老师不只是捐献全血,他还多次捐献成分血,并于2010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说:“只要身体健康,只要符合国家献血的规定,我就会将献血一直坚持下去,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希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患者捐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年四辉同志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获全国无偿献血铜奖、芜湖市无偿献血金奖、芜湖市无偿献血银奖。
   
2006年12月,年四辉指导成立皖南医学院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这是芜湖市高校第一家专门针对无偿献血成立的组织。年四辉说:“缓解血荒困境,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协会是一个无偿献血应急平台,在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时能提供生命之血;这个协会更是一个宣传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协会号召、动员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年四辉的感召下,他的学生怀着大爱之心,纷纷加入到了无偿献血的行列中,2008级夏轩轩等6名同学深夜驱车数百公里为同学病危的父亲输血,2013级杨将为病危的同学及时输送了血小板,带教班级2名同学获得芜湖市无偿献血铜奖。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协会会员无偿献血达7818人次,共捐献全血1800100毫升,志愿服务时间12440余小时。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害发生期间,协会会员积极配合芜湖市中心血站开展献血活动。年四辉和他创建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心中,2012年,芜湖市的多家媒体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报道,同年,年四辉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入围省教育厅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实践教学,授人以渔

    1996年9月,年四辉考入安徽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他酷爱这个专业。大学学习培养了他务实之风,他希望能将这一作风传给自己的学生,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制作标本无疑是传承务实之风的最佳途径。
   
2012年8月1日,年四辉和他的同事带领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黄山汤口镇开展资源调查活动,为动植物标本的制作寻找合适的材料。尽管衣衫湿了又干,尽管遭遇到山蚂蝗、野蜂,尽管身上随处可见蚊虫叮咬的斑点,但年四辉和他的团队丝毫没有退缩。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年四辉还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经过四天的奔波,他们采集了70余种珍贵的药用植物标本和参加标本大赛所需的材料。
   
在此前6月份,为了筹备好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年四辉还给学生们精心准备了“动植物标本制作”专题讲座,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动植物标本制作流程,介绍采集动植物标本材料的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前期处理植物标本的方法技巧。聆听了讲座后,2010级药学专业聂鹏浩说:“年老师既专业又敬业,听了讲座,我现在对如何制作标本有了全面清楚的认识了,很期待跟着老师去野外采集标本材料呢。”采集活动结束,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开始标本制作。整整一个暑假,年四辉指导魏远娜、张怡等八名同学制作标本。经过一系列制作环节,他们终于完成了近30幅动植物标本的制作。在随后的全省“兴宏杯”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上,皖南医学院选送了其中的六幅作品参赛,全部获奖,年四辉也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5年6月,年四辉老师又承担了皖南医学院参加安徽省“第二届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比赛作品主持和指导任务,开始了新的指导周期工作。近三个月来,他牺牲休息时间,往返于南京和芜湖之间,与其他指导老师一起协调、落实标本制作的各个环节。现在,标本制作已进入成型阶段,6件作品也即将优选出参加10月份的第二届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
   
2014年,年四辉老师承担了药学院生药标本室的重建工作,经过收集、鉴定、分装、上柜,精品标本室已经建成,具有常用生药精品标本170余件,分为植物药区、动物药区、矿物药区,现标本室已实现对外实现开放,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普平台。
   
谈到药用植物标本和生药标本的制作,年四辉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药学专业的《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课程需要不断和动、植物打交道,如果只学习书本,不去实践,很难把握药用植物特征;如果不亲自尝尝、闻闻,仔细观察,很难把握生药性状与特征。再说,动、植物的标本和一些生药标本不能全指望采购,那样成本太高。”
   
2008年12月,年四辉指导创立了融实践和学习为一体的学生社团——“皖南医学院药物研究学习协会”,协会通过讲座与标本展的形式普及药学相关知识,举办讲座十几场,服务社会和师生近万人次。近年来,他先后指导协会百余名学生对安徽省旌德县、芜湖神山公园、黄山汤口镇的中草药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制备腊叶标本200余份,不仅使学生收获了实践知识,也丰富学校标本馆的标本。
   
在承担《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两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年四辉始终不忘实践教学。他或是带着药用植物、生药标本进课堂,或是带学生在校园内认识植物,有时候自费带领学生去更远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他说,实践出真知,药学生最好的课堂是实践,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承担《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时,他积极探索《天然药物化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开设验证性实验课的同时,他还积极探索开设创新性实验课,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设计课题。
   
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竞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他指导的学生在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银奖,在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获铜奖,在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标本大赛获二等奖,他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以研带教,齐头并进

    在淮北平原怀远县一个乡村成长起来的年四辉,浸润了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身在高等学府,心系百姓健康。交流中,他不时流露出对乡亲早逝的感伤。他说:“前不久,我的一个堂哥因患肝癌去世了,他只有四十六岁啊!当年我们家庭困难时帮助过我们的乡亲,很多人也因为得了不治之症去世了。看到这些,我常有一些无力感和愧疚感,为自己学了药学却无力研发出行之有效的药物而感到惭愧,这也激励着我不断坚持在药学领域进行科研探索。”
   
怀着对专业的热爱,年四辉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默默努力着。不论是担任合肥哈慈药业的工艺员、天津天士力药业的销售代表、合肥申联药业的研发员,还是如今成为高校教师,他都坚持着对药学专业的热忱和对中药研究的兴趣,加班加点、持续工作对他来说就是常态。年四辉先后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芜湖市科技局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优秀人才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6项,市级项目3项,并在相关药学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年四辉深知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这一身份,把自己的梦想无限延伸。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和创新精神。2008年,他指导成立了皖南医学院药学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吸纳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其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1项,安徽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4项,皖南医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资助2项。近6年来,在他的指导下,5名学生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17名学子获得皖南医学院优秀毕业论文。
   
年四辉一直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这些工作,一是兴趣使然,二也只是想为社会、为学校、为学生踏踏实实做些事。”平实的语言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质朴情怀。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在担任兼职辅导员期间,用心陪伴学生成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他善待周围的人与事,他热情如火,甚至半夜奔向医院为同事生病的孩子排队挂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孝顺夫妻双方父母,不分彼此。
   
曾经被他严厉批评过的陈成同学毕业时这样感慨:“作为年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高兴,在他身上我不仅学会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对社会、对学生的大爱。”
   
年四辉说:“善良是一种选择,我继续善良下去;务实是一个态度,我会继续务实下去,以更好的为学生、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做好事,做实事,最大程度的呈现出人生价值。在后面的岁月中,我希望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向老一辈的皖医人汪萌芽教授等前辈学习,践行使命,履行责任,忠诚事业,继承传统,甘做基石,做一个新时代的皖医人。”


(任苔蓉、张卉/文  陈抗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