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章宏祥主任团队成功为两位患者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标志着第二附属医院在起搏器技术领域紧跟国内外最新步伐,实现了技术新突破,迈入起搏器治疗无导线时代。
患者朱大爷,71岁,9年前植入的起搏器在复查时发现,体内传统起搏器电极导线断裂,并且电池耗竭。由于患者是起搏依赖,必须植入起搏器,但原起搏导线植入多年,拔除风险较高。章宏祥仔细评估病情,与家属协商一致,决定给与患者最新治疗方法,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成功避免了拔除原电极导线以及后期植入新起搏器导线断裂的风险。
患者吴奶奶,87岁,因反复晕厥,前来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动态心电图发现患者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最长停搏时间达7s,需要植入起搏器进行治疗,遂收住心血管内科进行规范治疗。由于该患者患有抑郁症,精神状态不佳,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若植入传统起搏器,可能会加重患者的抑郁症病情,且患者已经87高龄,长期服用抗凝药,传统起搏器需要放置囊袋,术后伤口愈合困难,囊袋破溃感染风险高。针对该患者病情,征得患者亲属同意后,章宏祥团队决定行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术。
两例患者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时间短,每例时间约40分钟左右。手术当天即可下地活动,病情恢复快,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手术现场
无导线起搏器,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合为一体,以“微缩胶囊”的形式直接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腔内部,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减小93%,重量仅约2克,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预计使用寿命为12.8年。配合兼容1.5 T/3.0 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创新功能,临床应用于心律失常微创手术治疗。
无导线起搏器
(滕小冬/文、摄 章宏祥、侯东晓/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