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皖医青年三下乡】博谘于众 躬行实践 “博谘”志愿实践队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时间:2019-08-26 来源:人文与管理学院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2019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7月-8月,人文与管理学院依托应用心理学、法学、保险学、公共事业管理四个专业建立“博谘”志愿实践队,下设“心梦”、“幸福葆”、 “青春法治行”、“筑梦青春”等分队,以2017、2018级学生为重点,由辅导员曹冕侯、訾梦婷带队,立足芜湖、辐射学生家乡地域,通过不同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爱心助残,阳光家园“心”健康

“心梦”志愿服务队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色,联合四褐山街道管山社区“阳光家园”开展了关于助力智力残障孩子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主要通过简单游戏、唐诗教学、合作演唱等方式进行,旨在向患有智力障碍的人传递温暖,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为国家助残事业的发展做出青年人的贡献。同时,活动也培养了志愿者们的责任感与担当,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此次志愿活动受到了学校和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院长章尧、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窦弘和管山社区居委会党总支部书记吴芳到活动现场进行指导。章尧认真听取了阳光家园老师对社区活动和孩子们状况的介绍,看到学生志愿者和孩子们认真互动,他表示基层社区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锻炼平台,大学生更应积极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发展中,锤炼过硬本领、培养高尚情操;同时学校也会积极探索方式方法,进一步加深与基层社区的共建合作,在美好中国的建设中做出自身贡献。

院长章尧现场指导活动开展

阳光家园志愿活动 

垃圾分一分,环境满十分

芜湖市近日正式印发《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成为安徽省垃圾分类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既是民生幸福中的小事,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大事。志愿者们来到四褐山街道,在居民聚集的社区生活广场、农贸市场、人行街道等地为居民们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通过宣传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分类“四分法”,以及通过不同颜色设置分类投放容器,为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在此过程中,队员们还对路旁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及废弃电瓶车进行了整理。此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培养了社区居民和学生共同关注环境健康的意识,使居民们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方法以及重要性,为共建美好芜湖而行动。

垃圾分类宣传

博谘于众,辨忽微于毫芒

“幸福葆”实践队赴芜湖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知识普及调研,志愿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虽然现在医疗保险比较普及,但还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其并不了解,尤其对保险的理赔程序、收费标准、赔偿标准等了解甚少。在调查过程中,志愿者们还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医院应进一步扩充医疗服务内容,积极提供适宜的检查项目,加大医疗收费的透明度。

医疗保险知识普及调研

 “青春法治行”实践队在弋江区澛港新区进行了普法调查与宣传活动,秉持着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理念,志愿者向居民普及了基础法律知识,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居民对宪法的了解程度。普法实践活动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到现行宪法修正的相关内容,正确积极地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利,牢记作为公民的基本任务。

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筑梦青春”实践队在芜湖市大学城开展芜湖市高校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实践队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特色,通过与各高校医务工作者的沟通交流,志愿者完成了最新批次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同时实践队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关注不同层面的医务工作者现状,为建设美好医疗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筑梦青春”实践活动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各实践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以“了解高校学生发展,助力家乡社区服务”为中心,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了解新中国改革进程中家乡在科学文化、政治经济、基层建设中的各种变化,在活动中充分服务社会、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仍将继续响应号召、积极探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訾梦婷、蒋彦琳等/文  学院团委学生会/摄  窦弘、侯东晓/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