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我校纪念五四运动举办“时代·青春”微电影大赛

时间:2019-04-30 来源:宣传部 阅读次数: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弘扬五四精神,勇担时代责任,谱写青春赞歌,2019年4月29日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临床医学院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时代·青春”微电影大赛在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拉开帷幕。这既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成果的一场展示,更是学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一次检验。校办公室主任戴睿、宣传部副部长邹莹、教务处副处长陈祥攀、学生处副处长王爱侠等领导担任评委和点评嘉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临床医学院负责人、相关教师和现场800余名大学生观看了大赛。

微电影制作小组代表合唱《少年中国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黄英指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从2010年秋季开始,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宗旨,尝试探索丰富多样的实践主题和实践形式。去年欣逢改革开放40周年,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组织本次微电影大赛旨在展示新时代大学生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找寻时代赋予的使命,籍此弘扬五四精神,追寻历史之责任担当,展现青春之靓丽色彩,为未来成长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打下基础。这种校内实践教学的新型模式也促使大学生们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发挥团队合作力量,充分展示自我,开拓创新,向“青春之我、青春之校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交上一张优秀的答卷。

微电影大赛随后正式拉开帷幕,参赛的十一部精品创作是历经半年多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从2018级临床专业学生创作的七十二部优秀微电影中选拔出来的,内容涉及面广,素材取自生活,拍摄视角新颖,后期制作精良。《舌尖上的食堂》在熘炒煎炸烩、色香味美全中给观众送上一场视觉盛宴,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人饮食生活的巨大变化;《青春变奏曲》通过不同时期青年人学习生活的对比,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两生医愿》反映了新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病有所医、康有所保”让老百姓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利为民所谋”的初心;《变形记之选择》将理想遇到现实羁绊、最终走出自我的少女心路历程刻画的丝丝入扣;《少年日记》呈现的是一位因父母离异而心灵受创的同学在室友的帮助关心下,逐渐摆脱孤独阴霾走向阳光、坚强、独立;《最好的我们》通过来自贫困家庭兄妹面对贫穷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向观众传递“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并没有意识到通过你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的道理;《校园贷的泥潭》则通过现实案例改编,真实再现了一位大学生因爱慕虚荣享受深陷“校园贷”的泥潭,呼吁同学们“远离校园贷,青春不欠债”;《珍重青春  不负相遇》、《溯回》两部作品从不同视角呼吁同学们要珍惜大学珍贵时光,和睦室友,做相亲相爱、互助互励的一家人;《倔强的坚持》以我校学子辛华和弋矶山医院护士赵金霞为原型,塑造了当代大学生为人道主义和医疗事业发展勇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光辉形象;《青春担当》利用剪辑和穿越等手法,再现了五四时期广大青年为救国救亡不惜牺牲个人的宏伟场面,回归当下,鼓励莘莘学子秉承精神,学习报国,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和人民共同理想之中,把人生努力汇入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觉就微电影截图(二)
微电影截图(一)微电影截图(二)
save四
微电影截图(三)微电影截图(四)


微电影展示结束后,戴睿老师和邹莹老师作了精彩点评,指出大赛主题恰逢时宜,在五四前夕围绕“时代·青春”,尽显青春本色,有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奋斗,也有青春的警示,内容丰富,精致画面呈现多样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产生思想共鸣,将不同年龄的观众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五四时代和今天的新时代虽不同,但薪火传承,时代的接力棒赋予今天青年崭新的使命,新媒体的精彩运用呈现了当代青年对于历史的追溯和现在的责任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军做总结发言,感谢幕前幕后所有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永远在途中,并将在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体现“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探索中力争开拓新境界。

经过现场激烈角逐和评委打分评选,《校园贷的泥潭》荣获大赛一等奖,《最好的我们》等四部作品荣获二等奖,《两生医愿》等六部作品荣获三等奖。

活动现场

本次微电影大赛的成功举办,体现了我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体现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具体落实,体现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精神。让微电影为载体的思政课插上艺术翅膀,用改革实践验证微电影教学的育人实效,从而充满信心,把“互联网+”的新媒体教学模式融入立德树人的新时代。

活动合影


(黄英/文  王国樟、张万里/摄  王军、侯东晓/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