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礼敬传统文化】追远思今话清明

时间:2018-04-03 来源:宣传部 阅读次数: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每年的四月初,清明节如期而至。“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人们来到先人墓前开展各种形式祭奠活动,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之情。今年,恰逢清明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10周年,对于我们而言,清明节不仅仅是日历表上的放假安排,更多的是承载了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历书》中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按公历来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此时,在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风和日丽,到处生机勃勃,故称之为清明。古人非常重视清明这个节气,一直以来,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

  清明,既是节气,同时又是节日。作为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原来是古代节气之一,后来变成了一个祭拜先人的节日,这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寒食节”是我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颠沛流离。有一次,重耳饿昏过去,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重重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却惟独忘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准备封赏介子推时,他却拒绝接受封赏,并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心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亲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中国向来十分重视祭祀祖先,但上古并无墓祭的礼俗,祭祀都在宗庙里进行。时至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渐浓,但似乎还限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直到唐朝,祭墓风俗才扩大到整个社会。唐玄宗曾发布政令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相邻,唐朝时即将寒食清明并称,清明也从寒食中分担了墓祭功能。到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为寒食特有之外,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清明也由原来的节气日演变为重要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春节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节习俗】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缅怀亲人、踏青郊游等习俗。人们在这一天禁火、扫墓,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然而,清明节并不全是伤感和哀思。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展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此外,清明节的饮食习俗,在我国不同地区也是各有特色,如江南一带吃青团、浙江各地吃清明果、客家人吃艾粄等等。

扫墓踏青
扫 墓踏 青
放风筝

放风筝荡秋千
青团

青 团清明果

  【清明节赏诗词】

  清明节,是忧伤与欢乐并存的日子,古今文人墨客吟咏歌赋,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清明”诗词。让我们共同赏析古诗词中一些关于“清明”的传世经典之作,一起感受古人清明节时的心境。


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韦应物 《清明日忆诸弟》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韩翊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白居易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程颢 《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注:部分文字资料引自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媒体


(侯东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