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院长话发展】公共卫生学院姚应水 继承优良传统 彰显发展特色

时间:2018-01-15 来源:宣传部 阅读次数:

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姚应水

    2018年,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新征程。2018年,对于学校来说也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迎来建校60周年,建设“教学研究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吹响新号角。站在这一重要历史坐标前,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抢抓机遇,突破压力,释放动力,走出一条内涵建设之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是二级学院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十三五”期间,我们坚持以“五大发展导向”为引领,以“五大发展战略”为指导,继承学院优良传统,彰显学院发展特色,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继承四大优良传统,厚植学院发展土壤
   
1.深厚的文化底蕴。
   
皖南医学院从1958年办学伊始,即创立了卫生学教研室。1985年,卫生学教研室更名为预防医学教研室,2008年预防医学专业开始招生,2010年预防医学系成立,2013年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成立。60年风雨春秋,60年矢志不渝,一代代公卫人不忘初心,潜心教育,与学校一同成长、发展和壮大,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学院文化特色的院训、院徽、院歌,更是将团结合作、求是创新的公卫精神传承至今,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院长期发展的源泉和土壤。
   
2.开放的办学理念。
   
公共卫生学院从建系开始,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十分重视国际、国内合作和交流,目前已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1年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公共卫生论坛,至今已举办了四届,目前,该论坛已成为学院与兄弟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交流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在皖南和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影响。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发掘实践教学基地潜力,目前本科生“双导师制”、校内外毕业论文答辩等培养模式,已成为学院传统。积极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对外交流,目前学院已连续3届共4位学生赴台参加国际学生学术论文研讨会。
   
3.坚实的教学基础。
   
公共卫生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地位,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现有专兼职教师40人,其中教授5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9人、硕士30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拥有“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省级精品课程《预防医学》;省级校企合作基地--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预防医学;省级卓越公共卫生医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校级“慢性病、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校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团队。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和平台。
   
4.浓郁的学术氛围。
   
重视并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是学院一直以来的特色和传统。五年来,专兼职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项目6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8项,校级课题22项,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3项,横向课题5项,总经费达41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8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皖南医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硕士点从2013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共招生30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2名,有9人共计11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五年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发表论文70余篇,SCI论文14篇;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5项、省级45项;主持省财政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1项;获“挑战杯”安徽省二等奖2项;芜湖市第三届专利大赛一等奖1项。
   
二、着力五个发展重点,彰显学院发展特色
   
1.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彰显专业特色。
   
未来两年,学校将迎来审核评估、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等工作,学院将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五个度”要求,紧扣学校以医为主、多专业协调发展的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建设好现有预防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基础上,积极筹建“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新专业,积极申报“妇幼保健医学”新专业。进一步加强预防医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凝聚专业优势,培育专业特色,为打造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奠定基础。
   
2.以“双一流”建设为标准,加强学科建设,彰显学科特色。
   
按照国家和安徽省“双一流”建设标准,积极发挥学科在教学、科研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继续申报“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授权点。坚持以“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优势学科为基础,带动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积极构建学院621工程,即6个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检验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2个“中心”:“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检测中心”、“皖南医学院慢性病防制研究所”;1个“论坛”: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论坛。
    
3.以团队、平台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加强科学研究,彰显科研特色。
    
加强“慢性病、传染病流行病学”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逐步打造成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积极申报“皖南医学院慢性病防制研究所”,筹建“皖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检测中心”,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坚持以区域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为支撑,加强基础研究,拓展应用研究,凝练科研方向,形成科研特色,力争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慢性病的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环境医学等方向形成3-4个突破点,争取申报省级科技成果奖。加强项目申报指导,力争“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6-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项目1-2项,省自然4-6项,教育厅重点项目8-10项;实现对外合作项目1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800万元。
   
4.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进一步深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着力培育学生扎实的理论、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双导师”制、“卓越公共卫生卫生计划”、“公共卫生医师技能考核”、校内外毕业论文答辩等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开展“质量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建设工作,凝练教学成果,申报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以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为依托,优化师资队伍,彰显师资特色。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理念,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力争“十三五”期间,建设3-4个教学科研方向的团队,柔性引智1-2名特聘教授,培育1-2个国内具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对外交流,力争“十三五”期间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40%以上,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新目标吹响了新号角。公共卫生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为实现教学研究型、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皖医梦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