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我校遗体捐献接受站开展募捐活动积极传递爱心

时间:2018-01-09 来源:基础医学院 阅读次数:

    风霜止不住前行的脚步,雨雪寒不了爱意包围的人心。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遗体捐献,并参与到遗体捐献事业中来。每年都有许多民众来我校申请办理遗体捐献,在这些特殊的人群中,有的自身家庭都存在生活困难。为了帮助这些捐献者,同时也为了提高同学们对遗体捐献的认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2017年12月22日,皖医接受站在学校食堂门前开展了以“用爱心回馈爱心,让爱心无限传承”为主题的苹果义卖活动,为我站两位家庭经济困难的遗体捐献者家属募捐,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总共募捐6613.66元,并于近期将捐款悉数交给其家属。

募捐活动现场

    朱江明,皖医接受站第861位遗体志愿捐献者,于2017年10月19日办理志愿登记,11月21日因患肝癌去世。去世后由皖医接受站工作人员与其家人接洽,完成他的遗愿,实现遗体捐献。朱江明的妻子郭菊香也在2017年4月14日被查出患有乳腺癌,他们的女儿还在上大学。家中失去了经济来源,巨额的手术费、治疗费以及上学的费用,让其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但是她们依旧积极乐观,坚强的面对这些苦难。2017年12月28日,我站工作人员与宁国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着募捐的善款和慰问品,来到朱江明的家中进行回访慰问。面对我站的工作人员,郭菊香说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也什么都不知道了,还不如捐献掉进行医学研究,让更多人免受疾病的折磨。以后如果有可能,我也会把自己捐献出去。”

回访慰问(一)

    韦庭春,皖医接受站第667位遗体志愿捐献者,2017年8月18日因宫颈癌逝世,于当日办理捐献登记并完成遗体捐献。韦庭春的丈夫丁传高没有工作,育有两个女儿,都是小学在读,家里还有年迈体弱的老人,原本就很差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2018年1月4日,我站工作人员和芜湖市“遗体、角膜捐献形象大使”马本萱一道,冒着大雨、带着募捐款和慰问品来到韦庭春的家中进行回访慰问。陈旧的屋舍内仅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但种种苦难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遗体捐献是好事,我们都应该去做。在网上了解遗体捐献的流程后,我就联系到了皖医接受站。我们虽然家境不好,但能够为医学事业发展做贡献,不管压力再大、日子再难,我都会去做。”韦庭春的丈夫丁传高用最朴实话说道。

回访慰问(二)

    总有一些人不在乎回报而默默奉献,总有一些人忽略小我而成全他人,总有一些人怀揣着满腔热诚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我站开展以“用爱心回馈爱心,让爱心无限传承”为主题的苹果义卖活动,将全校师生的爱心送给这些为医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这些无名英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生活总是不能一帆风顺,面对各种波澜与阻碍,我们有爱,就能勇往直前,风雨无阻。
    安徽省红十字会皖南医学院遗体捐献接受站自2015年起,每年都会对捐献者进行回访慰问,通过回访慰问,增强与捐献者家属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遗体捐献事业的社会认可度。此外,我站还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关怀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等活动,不断完善接受站各项规章制度,创建社会评价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逐渐健全了皖医接受站专业化服务机制,向社会展现了皖医接受站的另一种精神面貌,提高了皖医接受站的知晓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未来的公益事业路还很长,皖医接受站将不断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加强接受站和遗体捐献事业的宣传力度,提高接受站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服务意识,积极争创安徽省优秀文明接受站。

(陶宜楠/文 任尤楠、李彬/摄 余结根、侯东晓/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