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钻研 自强不息
——记医用基础化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李祥子教授
丹心育桃李,热忱洒杏坛。他默默奉献,热爱教师职业,坚守着三尺讲台;他教学严谨,本着一切教学从学生出发,积极进行教学探索;他教书育人,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践行着师者的育人使命。他用真心、真诚、真情从教,工作敬业,平易亲和,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好评,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皖南医学院医用基础化学教研室青年教师李祥子教授。
牢记责任,奋斗成就梦想
2001年,刚刚本科毕业的李祥子老师开始了自己在皖南医学院医用基础化学教研室的教学生涯。那时候,很多事情对于刚刚结束学生时代的李祥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怎么适应自己的角色的转变,怎么才能与学生更好的磨合,怎么能培育出更优秀的学生”,这些都是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那时刚从学生的角色转换为一名老师,可是,在老师的行列里,我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名‘学生’呢?”李祥子自己调侃道。虽然新的角色面临新挑战,新的环境产生新压力,但李祥子丝毫不畏惧,他时常勉励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理应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不惧怕任何出现的挑战,并积极争取结果的精彩。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头十分重要,一定要多下功夫,打好基础。”于是,他便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广泛汲取,抓住每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李祥子虚心学习,主动向老教师们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李祥子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外,坚持抽时间随堂认真听老教师的理论课、实验课,课下就把上课取到的“教学经”进行梳理和思考,再着手撰写自己的教案讲稿。为了掌握教学内容,他花大量的时间对照讲稿反复练习,进而使课堂授课从一开始的紧张拘谨到后来的游刃有余。“工作积极,热情高”,这是教研室的老教师对李祥子工作态度的评价。
“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做个有准备的人。”工作过程也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不断丰富“源头活水”,厚积方能薄发。在学习他人和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例如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及对学生进行随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经过不懈的努力,李祥子老师2010年破格评为副教授,2015年晋升教授。教学工作备受好评,连续多年学生对他的课堂评价均为优秀。曾获得省级教坛新秀,校级优秀教师等称号,2014年荣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以心教学,身教言传并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方法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研究“换位教学”等教学方法,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而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谈到教学,李祥子教授娓娓道来:“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相应地更懂得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让教学生变得鲜活起来。”教学如今已经十余载的李祥子老师,已经熟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一直在教学的道路上摸索更加适合学生的的教学方式方法。其中,“医用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了2010年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能只会教书,也应该面对新变化,积极接受新事物,多方面地学习和锻炼。”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化学老师,他不仅熟悉掌握化学课程,还努力学习计算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他制作的“溶液渗透压力”课件,2010年获得安徽省多媒体软件制作三等奖。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经常课堂遗留的问题课下找不到老师询问,于是他就思考能不能运用远程的方式开设网络辅导系统。有了想法之后,李祥子便着手准备起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资源信息,请教专业人员,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李祥子终于创建了“皖南医学院医用基础化学网络辅导系统”。但是在网络辅导系统的刚刚使用之初,存在一些软件的缺陷,加上使用者不熟悉使用流程,所以系统的推广遇到一些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李祥子又挤出时间推广该教学系统。由于初期只有部分老师能进入系统与学生互动,所以后台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回复缓慢。于是李祥子就自己增加进入系统的次数,上午上完课,利用午休时间进行系统答疑,晚上再抽出时间进入系统,观察学生动态,直到回复完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才肯退出系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系统运行至今已有五年,该项教学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互动效果,教师学生参与率大大提高,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该系统研究和构建获得2012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主持的“医用化学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于2013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用心便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用心便能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用心便能看到教书育人的成果。”甘为人梯,志作春泥。正是这种爱岗敬业、勤于学习的探索精神,激励他在教学之路上勤奋不辍,并享受着其中的幸福与快乐。
潜心钻研,学术成果斐然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李祥子深知教师本身的学养素质对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很大,有了“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瓢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他坚持继续深造,2004年在职攻读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于2007年取得了硕士学位,2011年又获得博士学位。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李祥子开始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艰辛探索。“那段时间,我一方面要完成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和教研室的秘书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进行科学研究。通常都是利用中午、晚上、周末及寒暑假等休息时间进行科研实验,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由于实验室和学校距离较远,李祥子经常往返奔波,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整天忙忙碌碌。白天在学校教学,晚上在实验室做实验,熬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由于研究生时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无机材料方面,而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又转变为有机材料方面,研究方向的改变,让在科研方面没有太多经验的李祥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出于对科研热爱,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印象最深的是做富勒烯化学研究的时候,由于样本需要人工精密操作,所以几天几夜我都必须一直守在仪器前,不停地进行进样,同时还要在仪器前收集分离出来的不同物质,不能有半点走神。那次的整个实验,我一共注射了几千次。”由于富勒烯实验的制备、提纯等很复杂,难度极大,李祥子却没有退缩,坚持不走寻常路,静下心来去深入研究。在读博期间,前两年的时间都花费在该实验,可是实验成果却不明显,这让李祥子当时很困惑,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我记得有一次我终于做出了一个晶体,当时很兴奋,拿着实验品都快跳起来了。可是后来成分分析时发现它仍不是我需要的产物,心瞬间凉了下来,只是一场空欢喜。”但是李祥子还是不断摸索,不断尝试,改变研究方法,坚持做这项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反复失败、反复努力,最终在博士毕业前完成了富勒烯实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以来,李祥子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潜心钻研学术,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着。在一直从事的纳米材料及富勒烯化学的研究中,他经过大量的试验和研究,成功解决了“难合成、难分离、难表征”三难问题,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学术成果。他先后以第一作者正式发表教学、科研论文共26篇,其中SCI、EI收录的一类论文14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省部级、市厅级课题科研课题9项和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项,参编首部国家级规划电子教材1部和省级教材4部。他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参加了第15届亚洲化学会议、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用化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等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同时,他还在学校博士论坛上作科研报告,向师生分享他的科研经验和科研成果。李祥子于2014年被遴选为校级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他还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他所指导的学生曾多次获得芜湖市专利大赛二等奖、“创青春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所创业大赛优秀奖,1名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名学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促进学生学习,李祥子教授现在又萌生了新的想法,正忙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事情。“有幸从事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面对可爱的学生,唯有以心教学,竭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学生。”初始的火热激情,在岁月里不断沉淀,释放出愈加绚丽的光彩。李祥子教授始终牢记肩负的责任,恪守初衷,教书育人,在教学之路继续奔跑,用爱和奋斗书写着自己的“教师梦”。
(王莉莉、张弛/文 郭平石/摄 陈抗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