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身边的典型】江晓春:妙手仁心真情书写关爱

时间:2013-10-15 来源:人员机构 阅读次数:

    作为一附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江晓春整天忙忙碌碌,往返于门诊、病房、手术室之间,满脑子装着患者的事,他身着素净的白大褂,高大魁梧的身材,说话时透露出的一份儒雅平和,脸上始终带着的亲切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他就是“江城好大夫”—— 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江晓春,中共预备党员,现为皖南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显微外科分会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术委员会会员以及《皖南医学院学报》编委、《解剖与临床》青年编委等职务。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安徽省“八荣八耻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和社会的好评,充分诠释了健康卫士的光荣使命和价值追求。

勇于担当  厚积薄发

    1991年7月,从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江晓春带着他的“精医梦”,走进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开始了救死扶伤的行医生涯。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医学毕业生到誉满江城的“好大夫”,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江晓春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只有学精学透,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帮助。他说:“神经外科手术的风险是极大的,因为它是在我们人体功能最复杂、结构最特殊的脑部进行手术。任何一丝一毫的手术偏差,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当病人冒着生命危险签下手术同意书,也就意味着他们将生命交给了我,这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就是一份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负重托,才能让他们摆脱疾病,重获新生。”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江晓春深知,医疗技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为此,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如饥似渴地进行专业学习,汲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医疗技能。他曾前往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进修神经外科显微与微创技术;在职学习并于2007年获得了南京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通过卫生厅选拔考试,先后到德国Greifswald 大学医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奥地利国家总医院(AKH医院)学习神经外科微创技术。在国外学习期间,语言上的障碍成为一头“拦路虎”。不懂语言,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谈何学习先进的医学技术。于是,他抱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态度,挤出时间加紧学习英语,抓住一切机会练习英语口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可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学术讨论,终于克服了这一学习上的难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凭着对医学事业的执著和一股子倔劲,江晓春向着知识的高峰奋力攀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收获。通过学习,江晓春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神经外科学理论成果,并结合就诊病例进行分析,不断地充实着技能储备,完善着知识结构,并将所学习的先进医疗知识引入到手术实践中,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社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医疗新技术的运用,让江晓春面对经受病痛的患者底气更足,处理错综复杂的临床实际问题来更加得心应手。

钻研医术  精益求精

    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诊疗水平,一直是江晓春不断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只看病而不看病理解剖,只有认识到更多的疾病模型后,我们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术有专攻、因病施治,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基础业务能力,所以建立一个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十分必要。”在经过细致调研了解以后,江晓春更坚定了这一想法,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同事们一道开始了筹建实验室的工作。白天就诊的患者多,他们就利用业余时间去做,既有硬件的也有软件的,工作任务千头万绪,手头的教材不够,他们就不辞辛劳到全国各地搜集相关示教资源。经过努力,2002年,他终于成功地建立起皖南地区第一个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
    建立起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后,江晓春带领年轻医生和研究生开展大量显微解剖与神经内窥镜的解剖学研究,先后开展了岩斜区的显微解剖、胼胝体穹隆间入路到三脑室的显微解剖、额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神经内镜解剖、小脑延髓裂入路、远外侧入路、额眶颧入路的显微解剖和经鼻蝶入路的神经内窥解剖等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被评为安徽省特色专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江晓春与同事们共同合作,相继开展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首例经后正中骨瓣开颅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脑干肿瘤、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部肿瘤、经胼胝体-透明膈-穹隆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神经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后颅凹骨瓣开颅和骨瓣复位手术、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髓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手术等,手术效果良好,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一把筷子却不易折断。我们就是通过一起合作才取得了这些成绩,绝不是凭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我只是尽了我的一份力量。”江晓春总是把成绩归功于集体、归功于大家,对大家的帮助和支持赞不绝口,而对于自己的成绩则话语不多,神情淡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在开展诊疗工作的过程中,江晓春还致力于学术研究,通过刻苦钻研,他在学术科研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获得首届医院科技二等奖;2009年《脑干周围病变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通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获得皖南医学院首届科技成果二等奖;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等国家级重点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妙手仁心 大医精诚

    从走出校门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江晓春始终如一地奉行“无德不成医”的思想,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全身心投入到服务患者的实践中,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一位患者得知记者采访江晓春医生,动情地说道:“江主任真是一个好医生,待患者如亲人,我们中间很多人都指名要找他看病的。”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患者的信任,既有对江晓春精湛医术的充分肯定,又有对他高尚医德的高度褒扬。
    真诚关心和服务患者,对江晓春来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一天,医院来了一位患有椎管肿瘤的耄耋老人,病情十分严重。“她来到这里检查的时候,肿瘤已经长到了一个拳头那么大。”江晓春向我们介绍道,“她来自农村,如果不是因为疼痛难忍,她是不会来就医的。”我们都知道椎管肿瘤直接压迫神经,医生们平时所接触、治疗的椎管肿瘤一般也都是比较小的,可想而知这位老太太每天要承受怎样的疼痛。这位患者伴有心脏病病史,手术风险极高,一旦进行手术,老人随时都有可能在手术台上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况且术后效果也不一定理想。究竟是动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江晓春陷入了苦恼中。当他了解到这位病人已经辗转省内外多家医院均被拒诊时,他不忍心看着老者疼痛的面容,他觉得如果不给老人动手术,不摘除她的肿瘤,那么老人的晚年就会在痛苦不堪中度过,江晓春毅然决定接受挑战。
    为了不延误治疗时机,江晓春连夜与其他专家展开讨论,共同制定出完备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以力保手术过程顺利并且能够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老人椎管内的肿瘤过大,而江晓春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这种细致的手术耗时费力。时间过去了数小时,手术台上已经按规定换了好几批医护人员,可是江晓春却依然拿着手术挖勺小心翼翼、认真仔细地处理着病灶。手术结束后,这位老人在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康复治疗后,愈后良好,她和她的家人感激万分,看到患者因为康复而恢复微笑的脸庞,江晓春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心里感到很充实,有一种愉悦的成就感。
    神经外科是医学中十分复杂的一门学科,由于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求神经外科手术必须定位准确,操作精细。人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至关重要,医学容不得半点差错,手术刀下的锋回路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江晓春为了能够在手术过程中稳稳地控制手术刀,从而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差错,一直坚持练习毛笔字,几乎每日临帖。“因为书法讲究悬腕而书,笔走龙蛇,而这恰好与我们做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不谋而合。要想真正地为病人解除病痛,不仅要能治根,还不能造成丝毫损害,所以我通过坚持每日练字来加强手上的感觉,这样既锻炼了自己,也为病人解决了病痛,可谓一举两得。”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江晓春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始终以病人为中心,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积极倡导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自觉抵制商业贿赂,无数次拒收“红包”,坚持廉洁行医。“做医生的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江晓春这样表示。不仅在1999年作为原卫生部援外专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援助工作,还是在 “好大夫”网站开设个人主页,他都尽其所能,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其中,他在网上开设了个人主页,长期义务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推介省内外相关手术权威专家,短短几年点击量近十万,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好评。他曾荣膺弋矶山医院“最受患者欢迎的医护员工”、“首届十佳医生”、“优秀医生”、“医德标兵”和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安徽省“八荣八耻优秀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才能济世何须位,学不宜民枉为医。”从医二十年来,没有壮怀激烈的豪言,没有感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江晓春同志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万千患者的无声大爱。江晓春以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患者的高度负责,继续践行着他的“精医梦”,助力着生命之花娇艳绽放。

(校报记者:郑席席 汪振佳/撰稿   陈抗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