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报道之三:激发创新活力 科研工作开创新局面

时间:2012-09-18 来源:人员机构 阅读次数: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重要职能之一。五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制度建设为保障、团队建设为手段,夯实科研基础,提高科研水平,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科研立项和科研产出取得新突破
  我校将科技工作作为学校发展战略重点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加大科研投入,在激励机制和经费投入上均给予充分保证。同时,加强对科研申报的指导与服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校领导高度重视、深入指导,各部门精心组织,广大教职医护员工积极申报,科研管理部门认真做好服务工作,通过举办基金申报辅导讲座、组织专家审查和评议申报书等方式,提高标书撰写质量,为申报工作奠定基础。在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下,五年来,我校喜获国家级课题23项,并承担省部级课题49项,其他校外科研课题254项。科研项目立项和资助经费取得新突破,2012年我校获校外科研项目资助经费604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经费484万元。
  在科研立项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我校科研产出成果喜人。五年来,我校共有28项优秀科研成果通过了省教育厅、卫生厅等单位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了良好的学术评价。7项科研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得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研成果获得芜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文章两千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86篇。《皖南医学院学报》被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被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版)。
  二、 学科建设与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科建设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五年来,我校按照省级重点学科的标准与建设要求,对学校现有校级重点学科择优进行培育,构筑省、校两级重点学科体系,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类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2010年我校申报的“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均获批通过,填补了我校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空白。2011年7月,又增设了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12个目录内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1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增设全科医学和临床病理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至此,我校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经达30个,基本涵盖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各学科。
  此外,我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上也取得了可喜成绩。2010年我校首个省级研究平台“安徽省多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厅批准组建。2011年,我校动工建设科技大楼工程项目,科技大楼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0384㎡,内部包括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专业科研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产学研实验中心等。科技大楼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我校科研条件,成为我校科研重要的基础平台。
  三、产学研用有效开展
    积极引导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物化科研产出,以教育厅、科技厅主办的产学研活动为平台,宣传和推广我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签约27项,其中与芜湖烟厂联合进行的“低害少痰香烟”、与原芜湖天河羽绒厂合作进行“保健羽绒制品”、与芜湖药厂联合进行“芝麻素的研究与开发”等一系列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我校还多次组织召开产学研座谈会,邀请了相关企业参加,促进校企项目研究合作。2011年,我校与弋江区区委、区政府、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芜湖市科技局联合主办了“弋江区科技入园产学研对接活动”。2012年初,我校又与弋江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深了科技创新合作交流。2007年,我校被芜湖市政府授予科技合作奖;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经济委员会、安徽省科技厅联合授予产学研合作鼓励奖;2012年,被芜湖市弋江区政府授予科技创新合作奖。
  四、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拓展师生学术视野,五年来,共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校内专家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校为此专门设立学术讲座基金。加强对外交流,分别与美国贝洛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生理学研究室、美国俄勒冈医科大学俄勒冈听觉研究中心细胞电生理实验室签署了科研合作协议。组织开展“科技宣传月”活动,开设博士论坛,定期举办博士报告与讲座。
  学校还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连续五年资助在校大学生科研课题百余项,经费十余万元,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助推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资助的大学生撰写的科研论文向《皖南医学院学报》投稿8篇,其中5篇论文已发表。本科生陈云同学撰写的科研论文入选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安徽省“挑战杯”比赛中4件作品获得银奖,8件作品获得铜奖。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刘伟同学,因科研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录取为2012级博士研究生。
  此外,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等学科成立了“启明星”、“新起点”等学生科研兴趣小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科研活动。
  五、科研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实现了科研管理网络化,提高了科研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推行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了系部在科研管理中的主观能动作用。科研管理部门树立为师生、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管理过程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梳理并完善有关的24个文件,积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学校对获得立项的纵向科研项目按文件规定如期、足额给予奖励和配套。设立中青年科研启动基金和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支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坚持实施从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到结题、成果鉴定直至报奖的全过程管理,规范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经过努力,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创造热情进一步激发,从事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推动了我校科研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步。
  今后,围绕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我校将继续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鼓励科技创新,强化科研特色,建设学术团队,构筑科研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为提高学校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