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50周年校庆系列报道之三——本科教学工作(一)

时间:2008-11-26 来源:人员机构 阅读次数:

 
    我校将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确立本科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加强本科教学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坚持观念更新,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以1998年及2008年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的两次评估为契机,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先后五次开展了全校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讨论,全校达成以下四点共识:
 
    1.树立“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注重内涵、质量第一”的发展观。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保证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先,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更新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完善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目前,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宣传教学、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教学的中心地位更加巩固。
 
    (二)坚持人才强校,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针对我校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现状,成立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确定了人才“引进、稳定、培养、提高”并重的方针。对引进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发给住房补贴、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近年,引进高层次师资15人,仅对他们的个人补贴,就投入565万元,使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对现有教师的稳定与培养,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校内津贴向一线教师倾斜等激励措施,使师资队伍得以稳定,素质得到提高。近年,在国内外学成回校工作的教师已达6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79人,生师比为14.29:1,医学门类生师比8.95:1。师资队伍498人中,有高级职称者162人,占32.53%;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83人,占56.83%;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301人,占60.44%;主讲教师岗位资格符合率达到95.21%;在岗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达100%。教师中有4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5人次获得国家或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5年以来,教师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03项,发表论文1393篇,SCI收录27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满足了人才培养对师资的要求。
 
    (三)坚持经费保障,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切实把教学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2005年起,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3.7亿元,建成了新校区,解决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校生均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生均学生宿舍12.59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7.77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190.85元;生均图书(含电子图书)102.13册;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6.68平方米;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92.07个;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11.77台。
    学校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确保四项教学经费的投入逐年增长。2007年,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为31.40%;图书经费投入达215.88万元。近3年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教学科研设备购置费达3600万元;同时,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了专用的教学课件服务器,供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党委宣传部)
 
 
 
 
 

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研讨会会场
 
 
形态实验中心
 
 
人体标本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