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再添3个天坛名医工作室

时间:2024-07-17 预审:朱普庆 二审:陈晓宏 终审:侯东晓 来源:第一附属医院 弋矶山医院 阅读次数:

为深入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吴震名医工作室”“何文名医工作室”“乔慧名医工作室”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揭牌。校党委常委、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党委书记陈晓宏,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副院长江晓春,相关职能科室、临床科室负责人参加仪式。江晓春主持仪式。

陈晓宏向3位天坛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北京天坛医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天坛名医工作室的设立是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完善“三个平移”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两院全面合作、深化共建的又一成果。医院将全力做好专家服务保障工作,为名医工作室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希望专家们强化专业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 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对接帮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专科建设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

吴震、何文、乔慧先后发言,对第一附属医院给予派驻专家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就专科建设、技术创新、学科发展等提出指导意见,表示将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抓手,发挥名医工作室平台作用,畅通优质医疗资源输送通道,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服务带来安徽,携手弋矶山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同推进优势专科拉长板、锻新板、创品牌,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陈晓宏与吴震、何文、乔慧分别为三个名医工作室揭牌。

揭牌仪式

自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入选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以来,我校第一附属医院依托北京天坛医院专家资源,以“院中院”“名医工作室”“揭榜挂帅”项目为载体,在优势学科的诊疗、科研、成果转化、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目前北京天坛医院在第一附属医院设立7个名医工作室,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康复、神经感染免疫、神经康复、神经影像、运动障碍性疾病治疗等多个学科专业,通过天坛专家坐诊、手术和技术指导、学科帮扶、人才带教、科研平台搭建、脑科学研究院建设等形式,把最好的专家资源引入、把最新的医疗技术注入,造福安徽人民群众。

下一步,第一附属医院坚持项目建设与人才集聚同步,技术引入与创新应用融合,以机制、人才、平台对接为支撑,密切北京天坛医院合作,促进专科共建、业务共融、人才共培、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打造神经系统疾病诊疗、防治、研究综合网络,将天坛技术、天坛服务1:1复刻到安徽,让患者在家门口能看大病、有“医”靠,为服务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新贡献。


专家简介:

吴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神经肿瘤学专业。主攻颅底、脑干肿瘤学,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一病区主任、神经外科党总支书记。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特聘专家、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医师协会颅底外科分会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

工作三十多年来专注于颅底脑干肿瘤的诊断治疗工作,对于颅底脑干肿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至纽约BWH医院参观交流,并至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西雅图港景医院、纽约长老会医院进行访问交流。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多项颅底脑干肿瘤临床课题攻关,使我国颅底脑干肿瘤疾病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省部级医学科技进步奖6项。既往主持科研课题8项,在研国家级1项;参与科研课题10余项,包括“973”计划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及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5篇,累计影响因子133.5,单篇最高10.6。

何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超声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超声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等。全国高等学校超声医学专业研究生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委、国家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国家、北京市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健委和北京市科研评审专家。获得“中国医师奖”“国之名医”“天坛名医”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省部级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95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95名。主编国家卫健委“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2部,主编著作9部、主译著作3部、副主编教材3部。

率先开展了血管超声规范检查和血管超声造影;经颅超声造影诊断脑缺血和出血性疾病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方法;率先开展肺部肿瘤超声造影和消融治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肝癌的消融治疗尤其大肝癌的消融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提高了疗效;提出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国标准。主持制定了中国介入性超声指南、腹部超声、血管超声指南、乳腺和甲状腺超声指南、肌骨超声指南、超声造影指南等。肾动脉超声造影专家共识、生理盐水灌注宫腔声学造影中国专家共识、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中国专家共识、妇产科疾病静脉超声造影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热消融诊疗指征专家共识、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专家共识。建立5G人工智能联盟和会诊中心。主持编写了《超声医学行业管理与学科建设规范指导意见》、 “中国超声人工智能行为准则”,“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超声培训细则、方案和基地标准”,建立了5G超声远程会诊中心,推动中国超声医学的发展。

乔慧: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专业技术二级,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电生理室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电生理监测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监测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卫生行业专项、首都发展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90余篇。获北京科学技术奖和华夏医学奖。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术中监测学习班十余届。专业领域神经内外科疾病电生理诊断及神经外科术前功能评估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朱普庆、孙鹏/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