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审核评估•学院巡礼】口腔医学院:借精准之技究疾病根源 凭医者仁心护口腔健康

时间:2025-04-27 预审:余其柱 二审:柴琳 终审:侯东晓 来源:口腔医学院 阅读次数:

【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充分展示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学院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报道,旨在总结成绩、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为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努力答好“教育强国,皖医何为”的时代答卷。本期巡礼学院:口腔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借精准之技究疾病根源  凭医者仁心护口腔健康

一、学院简介

口腔医学院成立于2013年,其前身为皖南医学院口腔系,始建于1985年。作为安徽省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口腔医学院始终秉承“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精神,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为己任,以培养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为核心目标,紧扣国家医学教育改革方向,立足区域口腔健康服务需求,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德为先、精技为本、通专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理念先进、模式创新、平台完善、成效显著”的育人格局。

学院口腔医学专业设立于1985年,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198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口腔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1997年招收第一届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2008年获批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获批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同年获批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招收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年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安徽省传统专业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四十载的岁月培养了数千名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为安徽地区乃至全国的口腔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发展历程

 

 

 

学院获批牌匾

二、人才培养路径

党建领航,筑牢思想根基

党徽闪耀指引方向,旗帜飘扬凝聚力量。口腔医学院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激活发展动能、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院领导带头深入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生讲开学第一课,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立德树人责任落实情况作为领导述职评议、师德师风考核、年度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多措并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2020年以来,学院培养了安徽省十佳大学生2人、安徽省自强之星1人,校十佳大学生5人、优秀学子3人。

 

获奖证书

打造一流专业,夯实发展基石

树立核心理念。坚持以德为先:将医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口腔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临床伦理实践、志愿服务等载体,强化职业精神塑造。精技为本:建立“基础技能-专业技术-综合能力”递进式培养体系,构建“三二一”实践技能创新模式,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策略。通专融合:构建“医学基础+人文素养+专业能力”三维课程体系,开设《口腔医学人文》《口腔医学美学》等交叉课程。理实一体:构建《口腔颌面解剖学》《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理实一体课程,《口腔预防》《口腔导论》等社会实践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院教师团队主编或副主编教材6部。

 

 

 

学院获批项目和编写教材

构建“12345”教育教学育人体系。1个目标:培养“理论扎实、技能精湛、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应用型口腔医学人才。2个交叉:医学与工科交叉、医学与人文交叉。3个深化:深化医学教材改革、深化专业教师培养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4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5个融合:构建德、智、体、美、劳五大融合体系。

育人模式

构建“三二一”实践技能创新模式。以“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教学理念为导向,以口腔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为指挥棒,以“虚实结合”教学模式为手段,提出“三个基本、两个综合、一个拓展”的口腔医学实验课程总体构架。“三个基本”是指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旨在打好学生的口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作基础;“两个综合”是指专业基础理论的综合、专业方法与技能的综合实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个拓展” 是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拓展,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实践技能创新模式

育人成效明显。2023年以来,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大学生科研项目6项;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杯”口腔临床技能邀请赛2个单项奖第一名及团体三等奖;安徽省虚拟仿真创新应用邀请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中华口腔医学会大学生口腔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活动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第十届“华图杯”安徽省模拟面试大赛银奖、铜奖各1项;安徽省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各1人。

学生获奖证书

 打造三个平台,护航学生能力发展

学院积极打造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个平台,现有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个、省级口腔材料与应用转化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校企合作社会实践教育基地1个、市级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技术研发中心1个,全力护航学生临床技能、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发明大赛口腔医学临床技能挑战赛一等奖1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全国大学生口腔知识宣讲项目优秀团队。

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及获奖证书

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

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牙体雕刻比赛、口腔知识宣讲比赛、“一站到底”知识竞赛等,打造口腔医学院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在“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端午节等时间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系列活动,引领团员青年创建团员先锋岗,亮身份、做表率。学院1个团支部获全国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1个团支部获“安徽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一米阳光”爱心医疗服务队项目获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

学生团队获奖展示

三、人才培养特色

产教双元协同创新:校企订单班驱动儿童口腔医学“产-教-研”闭环育人新模式

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与芜湖市皖江儿童口腔医院以校企合作“订单班”为载体,创新“产教双元育人”模式:依托安徽省教育教学质量工程、芜湖市校企合作冠名班等项目,构建“校-企-院”协同课程体系,强化儿童口腔专科临床实践与产业技术融合;共建教学实验室,推动临床技能实训与产品研发双向赋能,实现“产-教-研”闭环转化(如自主研发牙膏市场化应用、基于新型荧光标记技术的龋齿易感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等),开创区域性儿童口腔医学人才定向培养新路径,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的特色范式。

 

“皖江英才班”获批芜湖市校企合作订单班

获批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

与芜湖市行业协会、皖江儿童口腔医院联合主办长三角儿童口腔论坛

校企共建教学实验室

企业实验室开展教学活动

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和作讲座

企业专家陈惠珍博士为学生开设辅修课

学生开展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服务

研发的首款牙膏及正在合作研究的儿童口腔科研项目

科研育人显成效“以平台赋能、以机制聚能、以成果释能”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为深化科教融合,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口腔医学院以“科研育人”为核心,构建了“平台支撑-机制创新-项目驱动-成果转化”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教学成果。

夯实科研平台,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聚焦学科前沿,建成“安徽省口腔材料应用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芜湖市口腔组织修复与再生技术研发中心”“口腔疾病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配备先进实验设备与数字化资源,为师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提供硬件保障。平台不仅支撑基础研究,更注重成果转化,如研发的防龋牙膏实现市场化应用,彰显科研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

  

学院科研平台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导师-硕士-本科”梯级培养模式‌:通过科研团队纵向联动,本科生深度参与口腔软硬组织修复材料体系构建、口腔骨组织工程、牙周组织工程、口腔鳞癌、口腔粘膜病治疗等高水平课题,形成“传帮带”科研生态,年均覆盖学生50余人。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多元学术交流体系‌:定期举办科研文献研读会、学术沙龙,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师生学术视野,年均举办活动20余场。

学术交流活动

师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项目化实践驱动‌: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近五年学生团队主持项目涵盖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等领域,如口腔鳞癌的研究、牙周病的治疗、根尖周炎的机制探讨、生物材料合成等。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发表SCI论文34篇,获批发明专利5项。

近三年师生论文发表情况

深化科教融合,提升育人成效‌

坚持以赛促学: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2项,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学生部分获奖证书

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参与科研实践,学生不仅了掌握科研方法,更培养了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同时,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动能,研发的口腔健康产品覆盖数万人群,形成“科研-应用-服务”闭环;基于新型荧光标记技术的龋齿易感菌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等项目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拔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重视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通过科研育人实践,探索出一条“以平台赋能、以机制聚能、以成果释能”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口腔医学领域输送了一批兼具科研能力与社会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学院组建的“瑶光”科研小组,课题组毕业生3人进入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顶尖学府攻读博士学位,20余人考入国内知名口腔院校深造,深造率超过50%。

“瑶光”科研小组

学生录取通知书

目前,口腔医学院正以“省内领先、国内知名”为发展目标,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研融合,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为推动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邓超/文 余其柱、王杰、李睿、李雪雪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