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充分展示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学院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报道,旨在总结成绩、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为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努力答好“教育强国,皖医何为”的时代答卷。本期巡礼学院:护理学院。
护理学院: 坚持立德树人 强化专业内涵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护理人才
一、学院简介
皖南医学院护理学教育始于1926年美以美会在芜湖医院创办的“芜湖医院护士学校”,1936年改名为“芜湖怀让高级护士职业学校”,时有“北协和、南怀让”之美誉。1952年更名为芜湖市第一护士学校,1974年为皖南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2002年为皖南医学院护理学系,开始招收护理学本科生,2013年更名为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
学院现有护理学和助产学两个本科专业。护理学专业现有本科、研究生两个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取得创新性突破。2012年获批目录外“重症护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6年获批省级“护理学专业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获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类别;2018年顺利通过省护理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同年获批助产学新专业;2019年助产学专业首次招生,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2024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结题验收中,均获优秀等次。2024年11月,顺利接受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
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2032人,硕士研究生105人。下设7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实训中心,其中实验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面积3300m²,教学实验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构建了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平台。现有7所教学医院、30家实习医院。
学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师生赴美国马里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元培科技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交流、研修、学习94人次。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阿沙芬堡教学医院联合开设中德护理班。
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传承和弘扬“怀让”精神,凝练“敬业、严谨、仁爱、优雅”院训,形成了优良办学传统。办学以来,学院培养了一万多名护理专业人才,涌现出最美逆行者“军中花木兰”孙青、呼吸与重症研究青年学者李磊、合肥“男护联盟”创始人吴旭峰等一批优秀毕业生,活跃在省内外卫生健康战线,在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诸方面取得了优异业绩。
接受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现场考察
“中德护理班”开班仪式
智慧教学
二、党建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学院党委获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获批“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省级1个、校级3个,为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四个理论学习平台”: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教职工理论学习会、党章和团章“双学”小组,同时利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开展线上理论学习。学院师生获省第七届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高校组一等奖,“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第四届全省“微团课”评选特等奖,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二、三等奖各1项。学生1件作品入选第九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遴选名单,也是省内高校入选四件作品之一。打造“五个思政教育品牌活动”:“怀让”大讲堂、本科生“三全”导师制、“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白大衣授予暨宣誓仪式、星级优良学风班评选。拓展“六个实践育人载体”:护理临床技能大赛、“天使杯”护理操作技能比赛、微格教学比赛、护理科研试验站、“南丁格尔”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同时,坚持以文化人,依托学校现有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优质思政资源,加强医者仁心教育,砥砺学生职业道德情操。
思政特色活动
三、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秉承“仁爱为先、精技为本、笃行为重”的办学理念,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于一体,增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率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改革经验与做法两次在全国护理院(校)长论坛上作大会交流。
打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护理教学
围绕“仁爱”,积极营造护理文化氛围。“仁爱”一直是我校护理教育的根本理念。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素养,学院开设相关人文课程10门,共304学时。同时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拓展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特色文化活动,如白大衣授予暨宣誓仪式、5·12护士节系列活动,营造优良的护理专业文化氛围,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荣誉感,实现专业发展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形成“通专结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针对临床专科护理人才不足的问题,探索和建立“通专结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手术护理、血液净化护理、麻醉护理、重症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5个专科辅修模块课程,如《手术护理学》《血液净化护理学》《麻醉设备学》《麻醉护理学》《重症护理学》《管理学基础》《老年护理服务与管理》,涵盖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临床专科护理能力。相关教学改革成果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探索建立“1234”实践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建立“一门课程、二个阶段、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1234”实践教学模式。“一门课程”将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和内、外、妇、儿等课程的84项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组合成一门《护理实验学》课程。优化实验内容,避免了各课程间实验内容的交叉和重叠。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在综合急救护理实验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前两周将实验案例发给学生,引导课前分组讨论、自学、制定实验方案,课上借助SimMan2G综合模拟人分组演示急救综合实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再次急救模拟,规范操作。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改革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开展情景式护理临床技能大赛
自2013年起,已举办实习中后期学生参加的临床情景式护理技能大赛11届。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综合能力。围绕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改变以往护理技能大赛指定竞赛项目的一贯做法,以案例引导同学通过评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标准化病人引入护理技能大赛中,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将患者安全护理意识引入大赛中,设置问题“陷阱”,培养学生安全护理能力;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引入护理技能大赛,全面考察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大赛为实习医院搭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成为我校检阅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品牌教学活动。
实行本科生“三全”导师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19年起,学院实行四年一贯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定《护理学院关于本科生“三全”导师制的实施办法》,每名导师负责2-5名学生,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政教育、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学院教学成果
人才培养特色
教师获奖证书
教育教学活动
四、人才培养成效
近五年学生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62项、省级124项,获校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立项36项;发表学术论文84篇,获批国家专利9项;获“互联网+”国赛铜奖、“挑战杯”省赛银奖、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11项。
学生在全国首届、第二届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中先后荣获三等奖、二等奖;2021年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技能比赛华东片区赛二等奖;2021年、2024年在安徽省第一、二届护理院校本科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均获团体一等奖,共获9个单项奖;2024年在安徽省第二届正常分娩接产技能大赛中获院校组团体一等奖。
近年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首次通过率稳定在99%以上,护理学专业学生毕业率100%,学位授予率99%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在校友会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护理学类”专业排名中,2022-2024年连续三年位列应用型第一方阵6星A++。
学生获奖证书
“护理学类”专业排名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护理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强内涵、优特色、建一流、提质量,践行初心、接续努力,以昂扬奋发的姿态在新的“长征路”上谱写新的篇章!(高欢/文 护理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