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充分展示各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举措与成效、特色与优势,宣传部联合各二级学院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系列报道,旨在总结成绩、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励广大师生为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努力答好“教育强国,皖医何为”的时代答卷。本期巡礼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人文与管理学院:多学科交叉融合 打造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才教育体系
一、学院简介
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创办于2003年,前身为人文与管理系。学院以医学相关的人文社科与管理学科为特色,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医学+”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形成了涵盖本科与硕士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应用心理学、医疗保险4个本科专业,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方向、公共卫生信息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位方向,构建了覆盖理学、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平台。建有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强化科研支撑学科发展。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教授13人(含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3人,包括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高层次人才。“十四五”期间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27项,出版学术著作16部,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副主编省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教材13部;发表高水平论文96篇,其中一类论文40篇。学院注重产教协同育人,与医疗、司法、保险等领域4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构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学院始终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为医疗卫生事业和管理领域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学院发展历程
教职工合影
二、党建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系统构建“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实践育人”三维工作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成功承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管理分会首届“党建引领学科建设”研讨会,推动党建与学科协同发展。创新开设“人文思政学习讲坛”品牌项目,组织开展“教授谈思政”专题活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书记、教授、辅导员、学长四季有约”活动,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医学人文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党支部入选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通过验收,管理学党支部、心理学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形成"省-校"两级培育梯队。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获批立项建设“三全育人”项目省级3项、“思政工作类”省级项目8项。
三、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引领、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强化科研平台支撑和完善人才引育机制,持续推进学院高水平内涵式发展,培养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十四五”实施以来,学院持续推进人才队伍结构性优化工程,在职称体系完善与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累计新增正高级职称人员4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8人。人才引进与培养协同推进,通过外部引进7名博士与自主培养2名博士的双轨机制,构建起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实验师组成的完整人才梯队结构,为学院内涵式发展与可持续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学科平台建设成效。依托"高校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两大省级高水平科研平台,学院聚焦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系统构建"实验室+课程群"的协同育人模式。双平台建设通过资源整合与跨学科联动,既夯实了危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课程群的建设根基,又助推应用心理学专业成功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平台建设与专业发展形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为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范式支撑。
实践育人平台建设成效。学院着力构建多维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系统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建成心理学与管理学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支撑。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创新实施"校医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导师+临床导师"协同指导与"科研训练+临床实践"双轨培养,实现学术研究与实务能力的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赛育人"长效机制,系统组织学生参与高水平专业赛事,有效提升职业竞争力。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与实习实践基地,引入行业专家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孵化-产业对接"的实践教学闭环,全方位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学院构建"本硕贯通、医文融通"的专业建设体系,本科教育层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应用心理学、医疗保险4个特色专业,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研究生培养层面,获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信息与卫生事业管理2个特色研究方向,构建起"学术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架构。各专业在课程体系与研究方向设置上均深度融入医学特色,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属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建设创新实践。学院深度对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系统构建"医学+"课程体系。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医学与法学交叉课程群(《卫生法学》《医事法》等)、医学与管理学融合课程群(《医院管理学》《卫生政策学》等)、医学与心理学贯通课程群(《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医学与保险学交叉课程群《医疗保险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跨学科课程矩阵。通过跨学科教学研讨,提升课程内容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十四五”期间,获批《心理治疗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医学》《国际公法》等12门省级一流建设课程,主编/副主编《医学心理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省级规划教材3部,参与编写行业特色教材13部,构建起"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实践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
省级一流课程
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
五、人才培养成效
扎实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以"启明星""心青年""巴林特"等科研兴趣小组为载体,构建"导师制+项目制"协同育人模式,实现科研育人双向赋能。
科研兴趣小组交流现场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双创育人体系,近三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7项(含重点支持项目1项)、省级29项,"挑战杯"国赛三等奖2项,"互联网+"国赛银奖1项,"挑战杯"省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银奖1项,"互联网+"省赛金奖2项,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挑战杯”国赛三等奖
在学科领域竞赛中,获全国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实验赛、公共管理决策模拟赛、金融投资大赛等国家级专业学会举办的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10项,省级银奖3项、铜奖8项。
学科专业技能竞赛获奖
立足专业优势,以“博谘”志愿服务队为核心引擎,通过青春法治行、心梦、筑梦青春、幸福葆四大特色分队深耕社会服务领域,活动获中国青年报、安徽新闻网、芜湖新闻网等10余家主流媒体50余次专题报道,其中 "筑梦青春·致敬消防"项目入围全省十佳消防志愿服务项目评选(全省仅20席)。通过"专业赋能+实践育人"双轮驱动,志愿服务队每年平均开展活动90余场次,累计服务时长逾22700小时,惠及群众8600余人次。
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人文与管理学院将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备医学学科底蕴的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类应用型专业人才。(人文与管理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