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正文

【高质量发展】我校临床医学院储博文同学成功录取为香港中文大学直博生

时间:2025-07-10 预审:王平 二审:方基勇 终审:侯东晓 来源:宣传部(统战部) 阅读次数:

近日,我校临床医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储博文先后收到首都医学创新中心(CIMR)、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TN)以及纪念斯隆凯瑟琳研究所在内的多家顶尖研究机构直博录取资格。经过个人慎重考虑,最终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直博)项目,为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储博文系临床医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自2021年起持续在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蒲公英科研兴趣小组担任成员。在校期间,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运行多中心临床试验2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最高IF为11.7分,总引用近100次;担任2本SCI期刊审稿人,3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获得1项国际学术奖项。

临床医学院储博文同学

深耕钻研,锚定前沿技术

初入实验室时,储博文跟随导师团队系统学习并熟练掌握了WB、流式细胞术等多种实验方法。但他不满足于此,通过广泛精读文献、聆听学术报告来总结研究思路。在一次合作课题中,他对如何确定T细胞抗肿瘤细胞谷氨酰胺营养掠夺的核心干预靶点产生疑问,当时实验室常规策略是查阅文献寻找同时与增殖和谷氨酰胺代谢相关的蛋白,但实验结果不理想。储博文开创性地提出引入当时新兴的单细胞多组学分析方法,超越现有经验筛选新靶点,最终成功破解难题。此后,他专注于联合单细胞空间多组学,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肿瘤免疫治疗耐药的生物学表型与分子机制。

彼时,实验室乃至全校在该领域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储博文迎难而上,坚持独立探索,两年间每日工作至深夜。最终,他在导师指导下建立起较为先进、全面的多组学分析平台,填补了课题组技术空白。在导师团队支持下,他独立完成选题、实验与论文撰写,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Integrative Analysis of Single-Cell and Bulk RNA seq to Reveal the Prognostic Model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Mechanisms of Cuproptosis-Related Genes in Colorectal Cancer》,在一年多时间内被引用近10次,并被学校推荐赴台湾进行学术成果汇报。

拓展合作,勇攀科研高峰

自2023年起,储博文所在团队与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利用深度学习分析多组学数据,研究中医复杂表型与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机制,共同完成4篇卓越期刊论文及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其中,《从三焦-营卫气化失常角度探析肿瘤T细胞耗竭机制》入选2024知网年度热点文章;利用深度学习整合多组学探究复杂中医体质的相关课题入选国家优势学科,并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建议课题。

储博文思维活跃、内驱力强,始终立足解决临床问题。他作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及弋矶山医院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成果《Integrating single-cell and spatial muti-omics reveals mechanisms by which mitochondrial copper ion metabolism-related biomarkers promote immune escape in breast cancer》,在顶级期刊Cell创刊5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壁报荣誉奖,获得包括Tak Wah Mak、Joseph Costello在内的国际顶级学者认可。此外,储博文主动组建研究团队,独立申报并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相关成果发表于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他主持运行的两项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经两年努力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涵盖体质-血液-疾病的多组学前瞻队列,相关进展受到JAMA Network和Nature Medicine关注,团队亦于2024年创建升明医药(南京)公司,专注于医学诊断模型与基于深度学习的药物开发。

Cell Symposia Poster Award

    

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神经科学系主任梅林(中)、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剑桥大学荣誉教授格雷格•温特(右)合影

储博文被香港中文大学成功录取攻读博士学位,这既是他勤勉治学、勇于突破的体现,亦是我校坚守“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育人方针的生动例证,彰显了学校在卓越本科生培养中的深厚底蕴与显著成效。学校将持续营造崇尚探索、激励创新的学术生态,依托坚实的本科教育体系与学子的不懈追求,积极为每位有潜力的学生铺就通往学术高峰的道路。(临床医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