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部门新闻    正文

思政部组织师生赴南京雨花台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时间:2012-11-06 来源:人员机构 阅读次数:

    2012年11月3日,思政部组织全校各系2012级学生代表、辅导员和教师近百人,在思政部主任王方根教授的带领下赴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处进行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师生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前合影

    师生们首先瞻仰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葱郁松柏掩映下远远可见矗立于雨花台顶高达42.3米的烈士纪念碑,整个纪念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碑额形如红旗和火炬。纪念碑的南面是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有600多件烈士遗物、450幅珍贵图片和恽代英、邓中夏等128位烈士的事迹和文献资料。1927年至1949年间,南京雨花台成为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先后有近10万革命先烈在此惨遭杀害,其中60% 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走近历史,缅怀先烈,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新中国的诞生来自于血与火的洗礼。

师生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合影

    下午,师生们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的所在地,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纪念馆内分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史料陈列三大部分。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等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遗骨陈列有外形为棺椁状的遗骨陈列室,这里陈列着该馆建馆时从江东门“万人坑”中挖出的部分遇难者遗骨,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证。史料陈列厅内以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中外人士当年对这次历史惨案所写的纪实、报道和出版的专著、图书、报刊,幸存者的名册、证言、证词和实物;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掩埋尸体的照片、统计表、臂章证词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主犯审判的照片、判决书等。在讲解员的沉痛叙述中,师生们心绪难平:1937年至1945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血与泪的劫难。历史不会忘却,但愿“让白骨得以入殓,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为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悲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永存人们心中。

师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纪念碑前合影

    追寻烈士的足迹,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深切地感受新中国来之不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表示,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黄英/文  郭超/摄  张卉/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