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身教 爱岗敬业
——记皖南医学院一附院甲乳外科主任施松老师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的品行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像一颗松树,所谓“岁寒松柏”,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为医学的实践教学做出牺牲,做出贡献。他就是弋矶山医院甲乳外科主任施松。
他是皖医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竞赛队专家组组长兼领队,后为总裁判长。他带领的队伍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获华东赛区二等奖,隔年第四届第五届分别斩获获全国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他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校优秀教师的称号。
胸怀理想,精医尚德
1997年1月,带着美好的憧憬,施松离开了奋斗了五年的皖南医学院进入弋矶山医院工作,出生于医学世家的他,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从小耳濡目染的施松更是对医学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同时也使他更早地明白医学之路之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就是需要严谨和创新。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切从零开始。当医生,从诊治常见病到解决疑难杂症;做教师,从带教之初的局促不安,到站上三尺讲台的挥洒自如,他一点一滴地积累,一丝一毫不敢放纵。
谈及实践教学的初衷,他说:“多理论少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医术轻人文,已严重制约了医学生由大学课堂顺利过渡到医疗社会。”对于临床实践教育的现状,他深感忧虑,在保证大学理论授课质量的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临床实践教学上,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尽管身处第一附院这所百年老院,临床工作繁重,精神压力大,但一想到同学们一张张求知若渴的脸庞,他依然对临床教学充满了热情和信心。
2008年,皖南医学院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他被任命为临床片专家组成员,负责指导学生,这段时间对施松来说极为重要,使他能真正潜下心来,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系统的研究,规范临床技能操作,“当时没有规范的实践操作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只能不断地从录像中吸取养分,诊断录像看了五遍,体检录像看了至少十遍。”这一切的努力,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在评估中,教育部专家充分肯定了他所带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了优评。他说“那一年,我还被授予校级优秀教师的荣誉,这是学校对我辛勤付出的一种肯定,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投身实践教学的意志。”
这些为了医学实践艰苦前行的日子,每个台阶都踏的很辛苦,却被他轻描淡写地说出来,成功的花儿,浸透了多少奋斗的泪泉,洒遍了多少牺牲的血雨,只有他自己知道。
培育桃李,身教言传
2011年起,学校参加教育部组织举办的以“奉学道、尚医德、精医术、展风采”为主题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施松便成为集训队专家组组长,后兼领队。对皖医而言,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对他个人和专家组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刚开始接手,我们眼前一抹黑,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唯一可以参考的就是是当年北京比赛的光盘。”集训的日子,除了学生非常辛苦,每一位老师也不断地从光盘和书本当中一遍一遍的确认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是完全规范和正确。而施松作为专家组组长,除了要认真备课,上好自己所教的课,更要对比赛所涉及到的一百多项临床技能都熟记于心,并融会贯通。“虽然条件艰苦,孤无外援,我明白万事都必须靠自己,我们几乎每天都定时开会,讨论教学的细节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他将一些新的实践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并充分和学生交流、探讨,不断改进,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他作为医生的使命紧紧地粘合在一起了。
刚开始的培训,他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缺少操作模型,考核制度尚未健全。为了解决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他绞尽脑汁,苦苦思索,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条件,没有模型,他就自己动手设计,“比如,深部打结,我就利用纸杯扣过来,坠上重物穿过线头给同学们练手;集训的学习时常机械枯燥,我就停下授课,让学生们比赛打结,不仅缓解课堂气氛,也能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动手能力”。考核制度不完善,他彻夜不眠,准备考题,设计考试模式,一丝不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技能大赛上,他带领学生们突破重围,获得了“华东赛区特等奖(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在第五届大赛中,又获得了“华东赛区二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知道成绩那天,同学们都喜极而泣了,这期间付出的努力实在太多太多。”这样的成绩,不仅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和激励,也让皖南医学院一战成名,一时间成为华东地区医学院争相谈论的话题,传为佳话。
尝尽这样苦头才换来的甘甜,施松十分珍惜。“现在的临床实践教学仍然还有很多难关亟待解决,有朝一日,我希望可以带我的学生们深入临床课堂,一边授课,一边可以带他们走进病区,和临床病人交流,给他们直观的感受,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白纸黑字,而是将医学知识教育和职业素质以及临床实践能力达到平衡。”
他好像刀风剑双中屹立不倒的松柏,皑皑白雪,万里积雪的山脉其实并不孤单,大雪中还是会有坚韧的青松。无论风多大,沙多狂,他们永远屹立在那里,顽强生长,不卑不亢。施松丰富却艰辛的经历也为他的医学实践教学积累了很多灵感和经验。这些经历,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刁难,而成为了一种雕刻。
循循善诱,严谨细致
“做事认真,严格要求,是临床技能大赛指导老师的典型代表,这是我对施松老师的最基本印象”参加第五届临床技能大赛的选手唐枭伟如是说“虽然教学上严肃认真,但是私下却非常关心学生,像父亲和朋友。”
当问及关心学生的细节,施松说“教学上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我一贯遵循的风格,在生活上我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我来说,看到这些和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学生们每天在课堂上废寝忘食的学习,刻苦训练,感到既欣慰有心疼”
“大家开始都很怕施老师,因为他上课的时候比较严肃。后来出去比赛相处时间长了以后发现其实他是个很细心的人。而且对学生的事情总是很上心,处处为我们考虑。”谈及施松主任,他所在的甲乳外科的一位年轻医生对施老师赞不绝口,她叫李琴,也是当时参加临床技能大赛的第一批选手。“举个例子吧,当时我们有位选手在比赛前吃饭时肚子疼痛难忍,不得不去楼上宾馆休息,施老师对此很担忧,饭后亲自给她带了一碗面,而且连小菜都是他特意选了清淡的,非常贴心和暖心,当时那个同学感动极了。”同学们住在学校,每天在医院训练到很晚,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他亲自送他们回学校;考虑到同学们回去晚没有地方洗澡,他就隔天安排他们去科室洗澡。施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对工作近乎苛刻,对人温暖如春。平时在科室的相处中,他也十分有责任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尤其对学生严爱有加,处处关心他们的成长。“我觉得,如果学生有问题,那么老师就应该站出来负责并加以引导。”施松这样说。科室里医生们告诉我,“主任平日很早就到科里,自己亲自给手术病人换药。有时候他查房都查好了学生们才到,临床带教很认真,手术中的关键解剖结构都会教同学们辨认。”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只有经历了生命困厄的考验,才能凸显生命强者的风范。“岁寒松柏肯惊秋”想必苏轼也是取义于此。一灯如豆,四壁青辉;身在校园,胸怀天下。任凭物欲横流,他却不改初心,安于三尺讲台,甘愿守住医者仁心的一方净土,在事业追求中体现自我价值,不断赋予优秀教师和白衣战士新的涵义。
(陶媛媛/文 陈抗震/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