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当代医学生感悟时代、奉献时代,紧跟时代潮流,7月—8月,麻醉学院“融教育 守繁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合肥市、宿州市、芜湖市等地区开展了为期二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线上线下调研、孤独症科普以及孤独症服务站访谈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孤独症人士点亮照耀前程道路的蓝灯。
聚焦专业设置,剖析社会问题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就包括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团队选择此社会热点开展相关实地调研活动,通过线上统筹、线下发放问卷的形式,面向安徽省各市区进行派发问卷,目的了解社会群体对于孤独症教育专业设置的看法与接纳程度,并针对上述网友讨论的现象进行分析。
同时,团队依托芜湖市星望家长支援中心,对在芜的孤独症患儿家长进行实地访谈调研,了解患儿家庭对该专业设置的见解与对于我国孤独症事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深入乡村实地,开展科普宣传
7月20日,团队成员前往泗县第二中学开展孤独症科普宣传,利用PPT、知识竞答等形式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一场生动形象的科普宣讲,同时团队还为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儿童准备了礼物,希望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够健康成长。
“姐姐,我会这道题!”“姐姐,我觉得孤独症儿童其实跟我们差不多,只不过他们不爱说话而已,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疏远他们,应该多跟他们玩”,小朋友们踊跃回答,表达自己对孤独症儿童的祝福,现场气氛和谐热烈。
去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团队也积极响应此《规范》,在活动开展中为参加活动的孩子进行孤独症早期筛查。在活动前,团队成员发现因为长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和孤独症儿童类似的表现,如何及时鉴别两者,是团队成员在活动前思考的问题。于是,团队成员选择使用ABC行为量表对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并将相关结果及时反馈给监护人。
发放小礼物
体育运动干预,用爱驱散“孤独”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的脑神经发育障碍,其治疗方法必须围绕脑机制产生的影响展开。目前,开展一些简单易学,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对孤独症的干预效果得到相关专家认可。为了更好助力孤独症儿童康复,团队于7月12日与23日在芜湖市与合肥市开展线下孤独症儿童体育运动干预训练,希望通过运动更好地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
“小朋友,快来一起做运动呀!”“来跟哥哥学,我们慢慢拍。”这是在芜湖地区开展志愿服务的现场,孤独症儿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跟随教练的指引开展相关运动训练。临走之时,许多小朋友都不舍地与志愿者们告别,志愿者们也与小朋友们约定下次再见。
在合肥市新月新文明实践站里,团队成员与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会,并参观了该实践站关于孤独症儿童的相关实践成果。座谈会上,团队成员分享了团队自己开发的孤独症儿童运动干预训练体系,得到了相关负责人的认可。会后,团队成员参与该实践站举办的体育训练活动,陪伴当地社区的孤独症儿童开展相关干预训练。
在芜湖市参加体育干预训练活动
在合肥市参加座谈会
“每次干预训练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觉得很累,但是很满足,尤其是看到小朋友们在临走前会特地到我们身边感谢我们,会把矿泉水递给我们。看着小朋友和他们家长脸上的笑容,我们都觉得干预训练非常有意义。”团队成员梅剑豪在活动结束后分享自己的心得。
孤独症儿童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浩瀚星河中的一颗颗独自闪烁的星星;而爱他们的人却终其一生,渴望找到开启他们心门的那把钥匙。作为一名医学生,麻醉学子以实际行动贡献他们的力量,呼吁社会更多的人了解孤独症、帮助孤独症儿童,让世界充满更多的爱与温暖。
(明张君、程思情、杨硕/文 张原、胡文文、吴梦/摄 张卉、侯东晓/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