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学校新闻

<span style=

阅读次数:26创建部门:人员机构发布时间:2011-09-1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年2月,中央专门就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工作重点和着力方向。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安徽培植物质基础、凝聚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经济社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求,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地方新增财力80%用于改善民生,逐步变吃饭财政、建设财政为民生财政。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民生工程,4年累计投入85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今年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投入规模388亿元。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开工率今年上半年达到77.9%,向着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坚持兴皖必先富民,突出富民优先导向,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就业提升工程、创业富民工程、民生普惠工程和财富增值工程,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源头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管源头、管长远。我们坚持关口前移,把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 2010年,全省共对国有企业改制人员分流、重点工程建设拆迁安置等714件重大事项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暂缓实施53件,有重大风险不准实施的49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今年上半年,全省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6650人次,受理信访问题10946件,办结率达84.4%;出台《关于办理人民网网友给省委书记留言的暂行规定》,实行一日一清理、一周一回复、一月一办结、一月一分析,妥善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化解“情理之中,法度之外”的疑难个案,省、市、县三级同步建立涉访特困救助资金,化解个案2976件,息诉息访率达98.3%。2010年,我省信访形势稳步好转。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对突发事件及时回应、准确引导、妥善应对,有效防止了舆论热点的形成和扩散,安徽的舆论环境持续优化,安徽形象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服务为先,着力做好重点人群管理。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安徽是人口大省,让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顺利融入城镇,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我们坚持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治本之举,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积极推行以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努力使流动人口平等享受市民待遇,切实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我省有33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成立了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把留守儿童活动室和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纳入省级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验示范区建设,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刑释解教人员是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爱的对象。为做好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我们建立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与家庭、组织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职业培训基地113个、过渡性安置基地296个,帮助解决落实户口、家庭接纳、基本生活等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
  坚持重心下移,着力打牢基层基础。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基层导向,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网络。我们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宣传沈浩、王坤友、房玫、胡承霖等一批重大先进典型。全面实施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4批共14000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明显增强。着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打造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和标准化社区,深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创建活动,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事务,城乡社区日益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我们把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补充,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采取提供开办补贴、场地支持等措施,促进公益性、社区性社会组织发展,引导它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应对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我们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网络管理机构,组建省级“千人网军”网评员队伍,实行24小时值班、舆情会商研判、有害信息处置协调联动、舆情监管目标考核等制度,不断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坚持教育引导,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民生的改善,都离不开思想道德的支撑和保障。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组织开展千名理论工作者下基层、万名党员巡回宣讲、社科知识大普及、人文讲坛等活动,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学在基层、用在基层,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大力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入选全国道德模范的人数居全国前列,“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大力开展网吧网络、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等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规模和水平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坚持为民惠民、共建共享,文明创建向纵深推进,49家单位、24个村镇进入全国文明行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滋养人们的心灵,对修身立德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们充分发挥安徽人文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出电影《第一书记》、话剧《万世根本》、电视剧《开天辟地》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文化民生进一步改善,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社会管理路子,呈现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我们感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切实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努力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必须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自治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做到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必须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广大网民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必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必须强化制度保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特别是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加强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跃上新的平台,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大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原载《求是》杂志2011年第18期)